急救电话:0912 - 6083619
导诊电话:0912 - 6086699
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>>医院动态 >> 检验医学
医院动态

新型血栓分析标志物

2023-09-21 10:34:57.0 来源:编写 作者:董宝珍 访问:820
打印 【字体:

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检验信息

血栓性疾病起病隐匿、发病突然、致死率高,常见于医院各临床科室。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病因主要包括创伤、手术、妊娠、产褥期、长期制动、肿瘤、口服避孕药、静脉置管、肾病综合征、克罗恩病、红细胞增多症、巨球蛋白血症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,心衰也是VTE病因之一,在老龄化严重的今天,心衰引起的VTE更应引起关注。

动脉血栓性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、脑动脉、肠系膜动脉及下肢动脉等,

血栓类型早期多为血小板血栓,随后为纤维蛋白血栓。微血栓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。目前,常规检查还无法满足临床血栓早期诊断的需求。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弥补了此短板。

1、项目原理示意图:

图片1.jpg


 

2项目信息:

中文名称

英文缩写

参考区间

临床意义

凝血酶-抗凝血酶复合物

TAT

<4ng/ml

凝血系统激活的分子标志物,提示凝血酶活化,血栓开始形成。

1、证实凝血酶的生成,凝血系统启动的标志物。

2、浓度升高可预估血栓的早期形成和程度。

3、抗凝治疗的效果判定,尤其是溶栓治疗后的再栓检测。

纤溶酶-抗纤溶酶复合物

PIC

<0.8μg/ml

反映纤溶系统激活的早期标志物,提示纤溶酶启动,血栓已经形成。

1、适用于 DIC 和前 DIC 状态的早期诊断,指导 DIC 治疗;临床上常见的 VTE 的特异性诊断指标;

2、升高时预警各类大手术、恶性肿瘤诱发的血栓症,并推测病情进展;

3、抗凝、溶栓治疗的监测;

凝血酶调节蛋白

TM

3.8~13.3TU/ml

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,提示血管内皮受损。

1、具有捕捉凝血酶,抗凝以及抗炎的作用,判断血管内皮损伤和恢复情况。

2、浓度升高提示内皮系统受损,肾功能受损、DIC 等。

3、升高预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。

组织型纤溶酶原

激活剂-抑制剂复合物

t-PAI·C

男<17ng/ml, 女<10.5ng/ml

综合反应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,提示病因未去除,血栓形成进行中。

1、静脉血栓栓塞的最佳诊断指标之一;

2、心机梗死的风险指标;

3、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,监测血栓治疗药物效果。

3、检测仪器: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(HISCL-5000)

4标本类型:枸橼酸钠抗凝血(蓝色帽,凝血检测专用管)。

5、标本接收时间:周一至周日(24h)。

6、报告时间:平诊 2h,急诊 1h 报告。

7、收费标准150 元/项。

8、注意事项

(1) 患者尽量空腹且处于平静状态,因为情绪激动、剧烈运动可能引起血浆成分变化。建议固定采血时间,因 tPAI-C 具有早晚波动性。

 (2) 尽量选择静脉穿刺抽血,如必须从静脉导管中抽血进行检测,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采血:先用 5ml 生理盐水冲洗管道,抽取 5ml 血液丢弃,再进行采血。

 (3) 真空采血管选用凝血检测专用管(蓝色帽,3.2%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),需要采集多管血液标本时,推荐顺序将凝血采血管作为第二采血管。

 (4) 采用肘部较粗且弹性好的静脉取血,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,束臂时间不应超过 1 分钟,穿刺应顺利,尽量一针见血。

     (5) 采血量应以专用管刻度要求为准,不宜过多或过少(±10%以内)。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温和颠倒混匀 5-10 次,不可剧烈摇晃,30 分钟内将标本送往检测科室,以便及时分离血浆。

 

9、推荐组合:


组合

应用疾病

临床意义

用途

1

血栓分子标志物

(六项)

TAT+PIC+TM+   tPAIC+DD+FDP

所有首次高度疑似血栓正在发生或已

形成的患者

判断血栓正在发生或已形成  

针对临床上有血栓症状并怀疑血栓已形成的病人,综合评估血管内皮受损情况,凝血酶、纤溶酶激活状态,来判断血栓是否进行时或已形成。  

2

血栓分子标志物

(五项)

TAT+PIC+tPAIC

+DD+FDP

所有抗纤溶治疗过程中的患者

凝血/纤溶系统监测

掌握采血前凝血/纤溶激活状态和纤溶系统进展程度,协助术后合理使用抗纤溶抑制药物。

3

血栓分子标志物

(四项)

TAT+PIC+TM+tPAIC  

疑似 DIC 早期及所有术后检测的患者

DIC 早期预测与监测

针对 DIC 早期或 ICU 重症监护, 已怀疑明显 DIC 的病人,判断凝血系统是否启动、纤溶系统是否启动、凝血/纤溶平衡状态和血管内皮是否受损  。

术后监测急性血栓

针对术后监测,包括骨科/妇科等,考虑急性血栓的病人。由于术后 24 小时 DVT 高发,建议术后   24 小时内至少检测一次,术后 3 天内,每天检测,由于   DVT 危险可持续3 个月,建议术后 3 个月内随访检测。对术后易栓症高危人群评估血栓风险,预防用药,提前预防血栓并发症。  

4

血栓分子标志物(三项)

TAT+DD+FDP

所有血栓治疗过程中的患者

溶栓治疗监测

血栓的治疗监测要考虑再栓现象,特别是在早期。溶栓后一般都存在凝血系统的激活,TAT 升高。建议在治疗过程中,除了监测 D-Dimer 和FDP 外,每周   1-2 次监测TAT,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和是否增加抗凝药物。  

5

血栓分子标志物(二项)

 TAT+PIC

疑似 DIC 早期以及 DIC 治疗中的患者

DIC 早期预测与 分型

有可能发生 DIC 而无明显临 床症状,DIC 早期或已怀疑明 DIC 的病人,判断凝血系 统是否启动、 纤溶系统是否启动、凝血/ 溶平衡状态,进而对于 DIC 进行分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