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疟无小事,你我共行动
打印
【字体:
大
中
小
】

一、疟疾:古老而隐蔽的杀手
疟疾,俗称“打摆子”,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,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。这种疾病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,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就有“疟”字的记载,古罗马人则将其归咎于“瘴气”。直到19世纪末,科学家才确认疟原虫是真正的元凶,而按蚊是传播媒介。
二、传播链:蚊子与疟原虫的“致命合作”
1. 按蚊:无形中的杀手
雌性按蚊是疟疾传播的核心。它们夜间活动,通过感知人体体温和二氧化碳精准定位猎物。叮咬感染者后,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,再通过下一次叮咬传播给新宿主。

2. 其他传播途径
除蚊媒传播外,输入带虫血液或母婴垂直传播也可能感染。
三、症状识别:警惕“冷热交替”的警报
疟疾潜伏期通常为7-35天,典型症状分为三个阶段:
寒战期:突发性畏寒、颤抖,持续数十分钟;
高热期:体温骤升至40℃以上,伴头痛、呕吐;
出汗期:大汗后体温骤降,患者极度虚弱。
恶性疟疾可能无规律发热,易误诊为流感,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重症甚至死亡。
四、预防:切断传播链的三重防线
1. 防蚊叮咬
使用含避蚊胺(DEET)的驱蚊剂,每4-6小时补涂;
睡眠时挂药浸蚊帐,安装纱窗纱门,穿浅色长袖衣物;
避免黄昏至黎明蚊虫活跃期外出。
2. 环境治理
清除积水、疏通沟渠、填平洼地,减少蚊虫孳生地。
3. 药物预防
前往疟疾流行区前,可遵医嘱服用氯喹等预防药物。
从葛洪的“青蒿一握”到现代分子药物,人类与疟疾的战争已持续千年。这场战役远未结束,但科学的进步让我们看到曙光。旅行者、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公众,都应提高防护意识。
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扫二维码丨关注我们
了解更多医疗资讯~



